文章简介: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须突破四大瓶颈
2000年以来,我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势头。尤其是2006年,出口总额达到4.77亿美元,同比增长46.14%,占中药出口总值的43.74%,超过
中药材成为出口最多的中药大类产品。但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整个行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如下:
一、行业规模偏小。据统计,2006年,我国共有1130家企业有植物提取物产品的出口,但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仅有91家,其中位列出口前三位的企业分别为北京绿色金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除北京绿色金可外,宁波绿之健以委托加工为主营业务,上海津村则为外资企业,国内本土的植物提取物企业竞争力偏弱。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可否认,国内不少优秀的植物提取物企业都通过了
GMP认证,
产品质量和检测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该行业门槛相对较低(尤其是对粗提物而言),一旦某个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走俏,很快就有多个企业跟进。从上海的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上也可以看出产品同质化问题,比如绿茶提取物CPHI就有无锡绿宝、宁波中药厂等数十家企业展示;近两年畅销的白藜芦醇,不仅有天津尖峰等传统植物提取物企业在生产,新近涉足植物提取物国际市场的天津中新药业和扬子江药业等企业也在跟进。
三、产品生产待规范。由于植物提取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掺假问题时有发生。以前有在银杏叶提取物中加入芦丁的现象,最近又有企业反映,有在越橘提取物内加入其他植物成分的造假行为。此外,农药残留和溶剂残留超标问题也时有发生。今年5月被美国FDA扣留的8批植物提取物产品,有4批是因农药残留超标。
四、利润空间缩小。近一年来,国内外市场上,作为各类提取物原料的中药材或其他植物性原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仅今年上半年,国内中药材平均价格涨幅就达到60%以上,有的甚至翻了几番(中药材正常的涨幅为每年8%~10%)。由于该行业价格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问题与植物提取物出口价格持平的矛盾日益突出。例如,当归
药材由去年的18元/千克上升至目前的50元/千克,而当归提取物(
标准为阿魏酸0.1%、藁本内酯0.8%)的价格仍然维持在100元/千克左右,产品的利润空间大为压缩。同时,国家对植物提取物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5%,而环保门槛的提高,使企业增加了投入,这些因素使不少企业的利润维持在较低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专家提醒相关企业,不仅要把现有的产品卖出去,更需要研究国际市场的需求,研发满足国际市场需要、附加值更高的
药品和
保健食品,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强做大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
一、以规范为基础。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来规范植物提取物的生产和销售。在国际竞争方面,国际市场将不断抬高植物提取物供应商的准入门槛。美国将针对膳食补充剂做进一步的规范和管理,从1994年开始,美即酝酿出台膳食补充剂GMP管理规范,最终于今年6月22日出台,该规范对植物提取物供货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相关企业只有以规范为基础,踏踏实实地做好产品的研发、生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以创新为手段。目前在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中,合资企业占有较大比例,本土企业的竞争对手是规模、技术、资金实力都非常强大的跨国公司。同时,世界各国纷纷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我国企业的低成本竞争已经不再占优,竞争优势已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品牌运营转变,科技创新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将是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
三、以转型为导向。纵观世界植物药市场,不少抗癌原料药等高端产品都出自植物提取物行业。作为新兴的独立行业,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急需延长产业链,向终端产品如植物药、保健食品、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兽药等方面靠拢,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效拓展利润空间。(作者:张中朋;刘张林)
责任编辑:JJS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