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70后”首进院士候选人名单”年轻人”占半壁江山
昨天(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据悉,这是今年院士增选程序中的第一道筛选,经过院士的通信投票,确认初步候选人145位。记者注意到,这145位院士候选人中,有72位候选人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下(含50岁),院士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据悉,50岁以下的"文革后人才"逐渐"浮出水面",占据了增选院士候选人的半壁江山。此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经指出,"文革"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科技人才已经逐渐进入科技领军人物的行列,这说明"文革"中出现的人才断层已经逐渐消弭。
在这次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一位是仅有37岁的潘建伟。出现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院士候选人,这在院士评选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07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771人,两院将于今年12月公布最终选举结果,今年两院增选的院士均不超过60名。根据中科院规定,各初选部门报送的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岁,对65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6名或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中科院2007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共145位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院士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投票,经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常委会审议,确认初步候选人145位。
中国工程院2007年将增选院士60名
增选名额是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在对中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状况进行分析后确定的。据了解,中国工程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院士增选,目前共有院士70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选工作与国内院士增选同步进行。院士增选结果2007年12月将向社会公布。
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潘建伟
潘建伟,男,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70年3月出生,汉族,浙江省东阳市人,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199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主要的学术成就与贡献有:第一、在世界上系统地开创了量子通讯的实验研究领域,包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纠缠交换;在发现线性光学纠缠态纯化理论方案的基础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首次实验实现了未来长程量子通讯的关键器件一一量子中继器;第二、首次成功地制备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纠缠态,并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第三、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五粒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实现,该成果表明我国在多粒子纠缠态的研究方面成功地超越了美、法和奥地利等发达国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潘建伟同志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同时,也不忘报效祖国,他于2001获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并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气他于2001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主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该实验室近两年来在量子信息实验和理论两个领域都得到了重大的成果,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文章6篇。最近实验室的五光子纠缠和开放目的隐形传态论文由于其重要性,已经被英国《自然》杂志接收。由于潘建伟同志对量子信息科学发展的贡献,2002年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2003年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他领导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组关于纠缠浓缩和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的研究成果也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多粒子纠缠的实验研究被教育部评为2003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来源:中青网) >>>点击详细
不怕输的精神
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潘建伟,从小却是个爱玩的孩子。他曾对别人说,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能力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感谢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语文、英语就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潘建伟说。
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更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就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全面发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很擅于向别人学习,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则不达。"我愿意循序渐进地学习、工作。成功了,当然很高兴;不成功,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学。"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1987年至1995年,在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潘建伟于1996年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他从老师那里不断地获取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同时,潘建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学科未来必有大的发展,便及时追踪国际前沿,走出了自己的研究道路。(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JJS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