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为什么我们的建筑不识人间冷暖?
天气寒冷,办公室里却异常闷热,有人穿起了衬衫甚至短袖,还有人因此感冒发烧。之所以闷热,因为这座几年前建的大楼属于封闭型建筑,窗户不能自由开启。冬季供暖了,可大楼内部的机械通风系统无法满足通风需求。在这幢楼里上班,平均每人每年用电超过3000度。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建筑节能年度论坛上,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组比较:同一气候条件的地区,一幢是采用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的全封闭住宅,一幢是分户式空调、窗户可自由开启的传统住宅,每年每平方米的耗电量,前者是40多度,后者仅不到10度,相差4倍多。
封闭建筑消耗这么多能源,是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但这种环境和传统的环境相比,舒适度提高了多少呢?两幢房子的住户在家的时候,都能享受到合适的室温和新鲜的空气,只不过前者不用费力,后者则要打开空调、推开窗户。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办公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玻璃幕墙、全钢结构、大面积飘窗……一幢幢外观漂亮、内饰豪华的办公楼和住宅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这些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越来越封闭,越来越“不自然”。在这种封闭环境下的“舒适”背后,我们在许多原本不必耗能的地方用了大量能源,导致巨大浪费,甚至造成了不舒适。
本来推开窗户就可以呼吸到的新鲜空气,却因为窗户封闭着,只能依赖耗电量相当大的通风系统;本来可以自由开关、自由调节室温的空调,却因为中央空调“恒温”的承诺,必须24小时不停歇地运转耗能……
笔者最近在三亚看到,新建的几座五星级酒店,大堂全部敞开,形成自然风洞,通风效果非常好,能耗几乎为零。身处其中,吹着凉爽的“穿堂风”,比空调舒服得多,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
其实,老百姓要追求的舒适,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光鲜,不是把人放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用机器制造所谓的舒适环境。而是实实在在的冬暖夏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舒适状态,是推开窗户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美好。
在内部外部资源环境日益紧张的今天,我们追求生活水平提高、居住舒适度提高的同时,不应该放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节俭的生活模式,不应该丢掉从大自然中寻找舒适的好习惯。
具体到建筑节能上,一方面,各级决策者应当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细化节能建筑标准,完善建筑节能措施,使相关的政策和补贴真正起到鼓励节能的作用。如北方地区,应把补贴和政策重点放在降低采暖能耗的供热改革上,并要求加强自然通风;长江流域,应该发展分时间、分空间的采暖;南方地区,应该尽量减少住宅使用中央空调。大型公共建筑,则应该严格要求外窗可开启,建立可以调节的自然通风系统。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应该减少“24小时中央空调、不间断新风系统”等噱头式的宣传,以对社会负责的心态盖房子、卖房子。(张 叶)
责任编辑:JJS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