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应用辨证眼光看待空调能除甲醛的问题
前段时间关于“空调除甲醛”问题,一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空调是否能够除甲醛呢,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怎么来看到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某品牌的宣传资料,看看他们是怎么解释的?
“在室内机换热器和过滤网上采用复合钠米银的钠米钛材料,钠米钛可将空气中的水分转化为活性极强的氢氧自由基(OHˉ)。这个氢氧自由基会迅速与空气中的甲醛进行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有效的祛除甲醛。”
这一段告诉我们,其空调为什么能除甲醛,百度一下“除甲醛方法”搜索到丽涛精细化工(广州)有限公司网站,登陆该公司网站后,发现了下面一段文字:
什么是光触媒?
光触媒[Photocatalyst]是光[Photo=Light]+触媒(催化剂)[catalyst]的合成词。光触媒是一种以纳米级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光半导体材料的总称,是当前国际上治理室内环境污染的最理想材料。光触媒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类似光合作用的光催化反应,产生出氧化能力极强的自由氢氧基和活性氧,具有很强的光氧化还原功能,可氧化分解各种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和固化病毒的蛋白质,可杀灭细菌和分解有机污染物,把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污染的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因而具有极强的杀菌、除臭、防霉、防污、自洁、清除甲醛、净化空气功能。光触媒的特性为利用空气中的氧分子及水分子将所接触的有机物转换为二氧化碳和水,自身不起变化,却可以促进化学反应的物质,理论上有效期非常长久,维护费用低。同时,二氧化钛本身无毒无害,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各种领域。
看完上面的文字,大家就可以发现,原来其宣传的原理与上面这个资料显示是完全相同的,不过就是叫法变了变而已。但然而,怎么证明呢?其又提供了下面这段文字:
“华南绿色产品认证检测中心绿检室主任××介绍说,整个检测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的室内环境:在一个装有××空调的40立方米密闭房间内,用电炉将甲醛液体加温成气体,并用一个小电扇把甲醛气体扩散到室内。检测的甲醛初始浓度为0.752毫克/立方米,这个浓度是国家标准的9倍,基本上等于中国疾控中心抽样检测的最高值,24后小时浓度降低为0.060毫克/立方米,低于国家达标标准。”
应该说上面这段描述属于官方数据,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发现存在三疑问,第一点,文中并没有交代试验空调的匹数,第二点,该环境模拟的甲醛浓度情况与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差异,第三点,文中只是提到了第一个24小时的测验数据,并没有提供一个连续的测验数据,因此,上文描述的这个情况只是一种特例,那么既然是特例,也就不能用来解释大多数情况的实际问题,它可以告诉你,这种产品可以达到什么效果,但却不能告诉你,在你所应用的环境下,实际的效果到底会怎样?
其实,这就是这个“空调除甲醛”问题的争论焦点所在,按照上面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这种材料是可以除甲醛的,但究竟能在具体环境下而不是在实验室环境下,能达到什么效果,能否用一个定量的数据来说明,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当然,很多资料中,还提供了大量除甲醛的方法,利用开窗通风,放置植物,等等,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是有效的,但常识告诉我们,甲醛散发的速度是缓慢的,可达数年之久,因此有效与彻底消除是完全两个概念,就像上面那个品牌的空调一样,除甲醛的确是有效的,但一定要靠它来消除甲醛吗?返过头我们再仔细考虑一下,我们购买空调难道就是拿它来除甲醛的吗?
近几年我国空调业发展迅猛但也遭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大批的品牌在竞争中消失,但上文提到的这个品牌在面对恶劣的环境与产品高度同质化程度下,找到一种材料,并把它应用在空调上,并开发出新的推广概念,创造了从单一技术点上升到品牌传播点的典型案例,其销售也在市场上逆势上升,这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种推广模式所遭遇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很难把真实的技术原理用一种很直白很直观的方法告诉消费者能带来多大的利益,无奈之下才会采用一些权威机构的实验室数据来证明,但这种做法最大的弱点在于,可以定性,但却不能有效定量,并且由于使用环境的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提供一些明确的实际数据,既然如此,就不能让大家明明白白的信服,所以才导致上面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
因此,针对“空调除甲醛”问题,我们应该用辨证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这个争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却可以通过争论引起大家的关注,让大家对进一步提高对该问题的本质性认识,这是争论这个问题最大的价值所在。
小链接:
甲醛(HCHO),是一种无色、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醚,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装修和家具中含有的甲醛,其释放期长达3—15年。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0.07毫克/立方米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达到0.1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毫克/立方米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责任编辑:JJSKT